中国内地住宿条件简陋,卫生状况不佳,这是60、70、80年代普遍现象

来源:观察网 2021-11-05 12:02


(资料图)

印加节度使

甜甜的大姑娘不是重点……

这篇文章是讽刺当时三大差别过于严重的。改革开放开始前,城乡差别已经非常大了(加上全国范围上的地域发展水平差别,如果当时统计起基尼系数来我怀疑恐怕并不低),这基本上是共识;但上面的问题是想获得一个观察角度,看它更支持当时是城市的整体下限太高、还是党政系统的物质条件显著高于其他城市单位。晨大的回答,看起来似乎倾向于后者呢。也不奇怪,原文章的最后某一段似乎也可以和晨大的回复印证——当时有更多较低水平的招待所,是给公社的采购员之类住的。

说起来,条件极差的国营招待所我在很小的时候还真见过一个,就是我们厂的招待所(之一?不确定),在厂外很远的地方一个五十年代老楼里,内部格局跟圣迭戈煤气灯街区那个著名的青旅(不是闹鬼那家,但也是一百多年老房子)非常像,门比街面低一截,只能容一人进,周围的地面到处油糊糊的,知道的说是XX招待所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什么。因为不在厂区,并不熟,只记得我大概小学毕业时那整个地方已经没了。

中国内地住宿条件简陋,卫生状况不佳,这是60、70、80年代普遍现象。标准间的说法,只有在高档宾馆里才会有。其它住宿条件都是宿舍通铺状况,一个房间里床铺超过4个很正常,不管是一般旅馆、单位招待所等等都是如此。

当年公职人员差旅费报销有规定,不是相当于厅级干部(技术类相当于正教授),是不能做火车软卧、飞机(特殊情况要特批)等交通工具,住宿不可能住“标间”。那些年代,厅级干部、正教授等都是非常少的。火车软卧和飞机票的购买,都需要单位介绍信。

北京的住宿条件也不算好。80年代,我住过省办事处、部接待站、大学招待所、海淀黄庄旅店等很多普通住宿点,条件都是一样的。冬天有暖气,这是我唯一好感地方。但是有人告诉我,冬天睡觉尽量少穿衣服,防止跳蚤等。相比之下,上海的单位招待所卫生条件要好一些,每隔几天招待所女员工都会来换床褥被套。

80年代唯一一次住了北京的“标间”宾馆,就是“兆龙饭店”,据说是香港包玉刚出资建的。那是我们作为客户参加港资公司办的培训班才“享受”的待遇好处。现在看来,也就是“标间”,不过房间大,整洁干净,可以看境外电视节目等等。

时代变了,“通铺式招待所”住宿模式已经很少见了,外出住宿都是“标间”模式了。

关键词:

上一篇: 即将开学!南昌车站加开多趟列车
下一篇:最后一页
为你精选